九九财经 / 生活新闻 / 正文

拜登:不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热点新闻解读!具体情况怎么样?附网友相关看法

2024-10-03 09:07 阅读了

拜登:不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

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0月03日 09时03分14秒发现,拜登:不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热点,当地时间10月2日,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他不支持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报复性打击,同时提到,美国会与以色列讨论应对伊朗导弹攻击的方式。

拜登还表示,与七国集团(G7)的其它成员国进行的电话沟通中,大家一致认为以色列的回应应该是“相应的”。

此外,七国集团领导人正在考虑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

当天早些时候,七国集团领导人就中东紧张局势举行电话会议。根据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意大利总理府发表的声明,七国集团领导人对最近中东局势升级表示强烈关切,认为危机仍有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意“共同努力促进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

当地时间10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访问卡塔尔,并与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塔米姆举行会谈。佩泽希齐扬在会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期待地区和平与安宁,不希望发生战争。但以色列针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在伊朗境内袭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的行为以及对黎巴嫩的军事打击,迫使伊朗作出回应。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实施报复性打击,伊朗将给于更强烈的回应。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1日发表声明说,伊朗当晚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以报复以色列近期的一系列行为。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同日发表声明说,伊朗从其领土向以色列共发射超过180枚弹道导弹。(央视记者 曹健)

伊朗总统:若以色列实施报复性打击 伊朗将给予更强烈回应>>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杨博任

与以色列相关的阅读

伊朗为何选择在此时袭击以色列(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上,伊朗向以色列本土发动了密集性的导弹攻击,目标涵盖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等等大城市,以色列全境之内都响起了警报声。按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至少数10枚导弹射向了以色列,而约旦军方的报告则声称,数百枚导弹从伊朗发射向了以色列本土。...)

专家:美在技术和战略上帮了以色列(伊朗国家电视台1日报道,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多枚导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表示,在10月1日晚的行动,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200枚导弹。据以色列方面表示约拦截了80%导弹,未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色列宣布禁止联合国秘书长入境(以色列外交部部长伊斯雷尔·卡茨当地时间10月2日宣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 “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他入境。...)

多点直击伊朗导弹打击以色列(新华社耶路撒冷/德黑兰10月1日电 现场直击|新华社记者多点直击伊朗导弹打击以色列新华社记者冀泽 王卓伦 沙达提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1日发表声明说,伊朗当晚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以报复以色列近期的一系列行为。...)

伊朗袭击以色列后中东多国民众庆祝(当地时间10月1日晚,在伊朗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后,部分伊朗民众在首都德黑兰的巴勒斯坦广场举行集会。人们手持伊朗、巴勒斯坦、黎巴嫩国旗,高呼反美、反以口号。当晚,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以及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也有不少民众上街欢呼,甚至燃放烟花。...)

伊朗报复以色列 从亲密盟友到仇敌(中新网10月2日电(郑云天)随着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被杀,本已火药味十足的中东局势,再度陷入未知。近日,纳斯鲁拉和伊朗多名军事指挥官在以色列空袭中身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表示,以色列将会后悔。...)

英国首相与以色列总理通话(当地时间10月1日,据英国首相府消息,英国首相斯塔默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讨论了中东局势的升级问题。斯塔默谴责了伊朗1日对以色列的攻击,该攻击发生在两国领导人通话期间。斯塔默重申了英国对以色列安全及平民保护的坚定承诺。...)

哈马斯赞赏伊朗袭击以色列(【哈马斯支持赞赏伊朗袭击以色列】财联社10月2日电,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以色列发射导弹表示支持。哈马斯在声明中称,这是“为了回应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的侵略,旨在威慑并遏制以色列的恐怖主义”。...)

以色列发生枪击事件 多人受伤(△特拉维夫(资料图)据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0月1日消息,以色列特拉维夫雅法地区发生枪击事件,初步报告有10人受伤。据悉,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当天19时01分接到报告,称雅法有多名枪击受害者。目前医护人员已抵达现场进行救治,有伤员伤势严重。...)

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伊朗向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耶路撒冷响起警报,以色列防空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总台记者在现场也拍摄到导弹在以色列上空飞过。...)

拜登:不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