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0月17日 17时00分15秒发现,这两位县委书记,总书记思之念之热点,第一观察·瞬间丨这两位县委书记,总书记思之念之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一个瞬间——
参观谷文昌带领全县百折不挠植树治沙事迹的展览时,总书记驻足凝视,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数十年时空的对话。
人们不由想起,10年前,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重温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故事,总书记的目光也是这样深情炽热。
拼版照片:左图由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拍摄;右图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拍摄。视焦裕禄为人生榜样,“对照自己,见贤思齐”;多次谈及谷文昌,表示“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两个苦县穷县的县委书记,为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别具分量?
古人曾以“官之至难者,令也”讲述“县官难做”。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承上启下,县委书记“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担任县委书记。他和当地百姓“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县委书记的“苦与乐”,总书记有深切的体会。
因为懂得,所以深有共鸣、倍加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这问题,焦裕禄和谷文昌,用一生的无悔奉献作了回答。
带着党的嘱托,焦裕禄在兰考,谷文昌在东山,带领全县抗击风沙、植树造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拼版照片:左图为焦裕禄资料照片;右图为谷文昌资料照片。曾经黄沙漫漫、盐碱茫茫的兰考如今沃野千里;曾经“月月都有灾”的东山岛蝶变为“海上明珠”。而焦裕禄和谷文昌永远长眠在他们为之倾情奉献的土地上。
拼版照片:左图为兰考群众在拉淤土压沙(新华社记者 邓历耕 摄);右图为2024年4月25日拍摄的兰考县张庄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拼版照片:左图为东山县群众在荒山上种植树苗(资料照片);右图为2020年6月18日拍摄的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附近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如今,两位县委书记已故去几十载。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写的那样,“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也正如这一次在谷文昌纪念馆,总书记所强调的,“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
谷文昌纪念馆不远处的空地上,木麻黄高大挺拔,树旁“富美全靠木麻黄,幸福不忘谷文昌”的大字熠熠生辉;千余公里外,兰考泡桐成林,汇聚“千顷澄碧”。
人们叫木麻黄为“谷树”,唤泡桐为“焦桐”。它们是两位县委书记用生命浇灌的护民树,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树。
拼版照片:左图为位于东山县金銮湾沿岸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右图为2021年4月20日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附近拍摄的泡桐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伟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回报,比赢得民意更珍贵。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并饱含深情地指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这8个字,正出自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所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在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焦裕禄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塑相互呼应,寄托着党的期许,指引着学习的方向。
拼版照片:左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焦裕禄雕塑;右图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内的谷文昌雕塑。习近平总书记曾为以焦裕禄、谷文昌为代表的好干部“画像”——“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号角嘹亮,对于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以他们为镜,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干造福百姓的实绩、泽被后人的潜绩。
策划:江时强、张晓松、鞠鹏
主笔:高蕾、吴剑锋
视觉:张惠慧、孙鹏程
新华社国内部、福建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网友看法
1、网友沙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与总书记相关的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爱国主义(◇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九九重阳 感悟总书记的尊老敬老情(“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国庆假日期间,有许多平凡的劳动者坚守岗位、奋战基层,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以奋斗实干创立新功。“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人民。...)
总书记的牵挂:山水间的幸福(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儿女心中,家与国是无论身在何方都割舍不掉的牵挂,是心中长明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亲身示范,更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家国之情凝聚起亿万人民家国一心的奋进力量。...)
关于民族团结总书记语深情切(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循着总书记指引 看中国-东盟合作之(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即将第21次拉开大幕,中外政要和客商再次共聚广西洽谈合作。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多年来,中国同东盟坚持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互利互惠、协调包容,走出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合作之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总书记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各地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去农村看一看,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拉拉家常。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四次见面 总书记对探月工程寄予厚(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四次见面,彰显了总书记对探月工程的高度重视,对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