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财经 / 生活新闻 / 正文

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热点新闻解读!具体情况怎么样?附网友相关看法

2024-12-16 12:11 阅读了

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

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2月16日 12时03分17秒发现,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热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从年初寒潮来袭,中央气象台时隔10年后再次发出冰冻预警,湖北、安徽等地遭遇冻雨袭击;到夏季热浪席卷全球,山东、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全球变暖等气候的极端现象增加,这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日,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多地出现了台风极端降水的现象。如第11号台风“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的国土面积高达9.08万平方公里,引发了多地区的洪水、山体滑坡和交通中断,对华南地区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王会军分析,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不断增加,造成骤旱或者极端降水加剧。让人感慨的是,极端化气候也让江南梅雨慢慢消失。古诗句中“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的绵绵细雨景象或将成为历史,新梅雨特征或将呈现。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频发将带来疾病的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认为,极端高温或者低温寒潮会增加流感病毒、登革热等疾病感染风险。当温度升高时,人体的循环系统、代谢、生殖生育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朱彤引用了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于2021年的一组数据:从全球范围来看,65岁以上老人和1岁以下婴幼儿热暴露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2019年,热相关过早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到34.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有地表过程、大气过程、人为活动等,排放出来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会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由此产生的极端天气对人体存在较大影响。”朱彤认为,多类极端天气的复合型暴露将会进一步降低弱势群体的肺部、心血管等功能。

对于气候变化和健康影响相关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阚海东也有类似研究。在现场,阚海东展示了一张自己绘制的图表。根据研究数据发现,当高温、寒潮、洪涝灾害等现象出现时,人们的急性心梗、感染性肺炎、妊娠性流产、房颤等疾病会有明显的增加。

此外,阚海东还带领团队,在非洲展开了高温与贫血患病率关系的卫生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与非洲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升高存在显著相关,即温度每升高1℃,非洲儿童患贫血的风险升高1.138倍。研究数据表明,部分疾病和气候变暖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

一个有“正效应”的气候现象是:阚海东提到“神奇的22℃-23℃”,不仅能够提升室内工作效率,还对社会化和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甚至对抗癌都起到积极作用。

多位专家发现气候与环境、健康的相关性显著。“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挑战是与机遇并存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认为,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呈现总体放缓趋势,但部分地区的污染问题有所反弹;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未来,如何全面系统认识这些挑战,需要各方设计出下一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路径。

地球频频“变脸”,人类要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变化?

王会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要加强控制碳排放,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对气候极端化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减灾、防灾等工作,以及保证人群健康。

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来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雷宇发现,目前循环产业链构建、绿色交通转型和大数据应用进展较快,而固定源碳污协同治理及新能源适应技术案例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此外,新建项目环保的引导工作以及与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强化。

“从强度控制向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转变,可能是关键的步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张强认为,要避免各地追求短平快、见效快的治理方式,需要从考核目标上发生转变。

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的共鸣。柴麒敏认为,一方面,减排工作要从强度转向总量考核;另一方面,要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转向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此外,还要转向全经济范围,从能源生产消费、工业生产、垃圾废弃物处理等多环节协同发展,从多种经济活动入手做好环境治理工作。

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建议,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未来,要探索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解决空气污染等问题,实施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到,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2024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这一年由“能耗双控”转向了“碳排双控”,整体绿色转型行动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与如何应对相关的阅读

野猪再扰南京 该如何应对(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野猪再临南京市区。2024年11月28日晚高峰期间,南京地铁1号线天隆寺至安德门区间发生一起野猪侵限事故,造成上下行列车不同程度晚点。这并不是野猪首次“光临”南京地铁。...)

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如何应对金价回调(证券时报记者 马静 黄钰霖金价再度出现回调,持币观望的消费者还会“上车”吗?在11月初创下历史新高后,一路昂扬的金价开始有所回落。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全国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贝市场发现,尽管每克黄金便宜了十几元,但并未调动起消费者多大胃口。...)

中国如何应对特朗普极端关税政策(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的减税、能源政策和可能持续的科技封锁将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或许程度相对温和文|沈建光 樊磊 姜传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赢得美国大选并且帮助共和党同时拿下参众两院,可谓强势归来。...)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 普通人如何应对(利率第6次下调前几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多家国有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幅度介于5至25个基点不等。 这次降息,距离7月的调整,时间间隔不足3个月,更是各大行自2022年9月以来的第6次主动降息。...)

辽篮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外援之争(【来源:沈阳日报】辽篮功勋外援莫兰德(资料图片)张文魁摄就在新大外援阿丘尔本赛季CBA开局表现不佳,莫兰德回归呼声日渐高涨之时,这位曾帮助辽宁男篮勇夺三连冠的功勋外援,在10月27日突然宣布加盟广东男篮。...)

多地发生海水倒灌 该如何应对(“屋里噼里哐啷一阵响,我还以为是有贼进屋了。”家住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街道的王先生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10月21日清晨5时多,熟睡的他被物品掉落的声音惊醒。一睁眼,发现海水正向室内涌入,杂物漂浮在水中。...)

老师家长如何应对英语新教材变化(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目前,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英语教材已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如今,中小学开学已近两月,但是对于英语教材的讨论却引起了热议。...)

如何应对A股大涨后的强震(昨日咱们提到,随着财政部释放出积极信号,市场对中期增量政策的预期达成了一致。然而,短期内市场却存在分歧,在大幅上行以及核心指数估值快速修复之后,市场或将迎来阶段性强势震荡。从市场表现来看,昨日普涨的热情尚未消散,今日市场便迎来普跌,显然这种震荡格局尽显无疑。...)

股市波动下投资者该如何应对(“80后”成为开户的主力军,“90后”紧随其后,年轻的力量正在成为股市的新宠儿。但伴随着股市的波动加剧,不少投资者们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牛市还在吗?后续该如何操作?作为已经入场的新手村“小白”们又该如何“接招”?...)

高温之下川渝如何应对(重庆市已经连续第九天、四川已经连续第八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为应对高温天气,这两天川渝多地官宣延期开学。川渝地区,为何在八月底还会出现极端高温?高温影响之下,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又该如何应对?本期《新闻1+1》解读相关问题。...)

全球极端天气频频变脸 人类如何应对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