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2月20日 22时05分38秒发现,秦岭里的“国宝”怕冷吗热点,图:刘潇
寒风习习
秦岭山脉进入了漫长的冬季
土地被白色的“棉被”掩盖
生活在这里的“国宝”们
有的欢喜有的“愁”
“喜冷派”还是“怕冷帮”
一起来看
秦岭大熊猫
图: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
秦岭大熊猫,是惧怕酷热而不畏严寒的动物,它们可太喜欢下雪了!即便是零下十几度,也能在雪地里自由活动,有时还在雪地上卧着休息,是个绝对的“喜冷派”。
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的毛发厚而粗,毛发里还充塞着一层厚厚的松泡髓质层,毛发表面又富含油脂,具有很好的保温性,仿佛厚实的“黑白皮毛大衣”,保暖又防雪。
秦岭羚牛
图: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
羚牛作为一种高山动物,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山脉上,海拔愈高,气候也愈冷,故而,它们对于寒冷自然分外亲切,一看就是铁骨铮铮的“喜冷派”。
图: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
它们不仅有健壮的体格,还有一身又厚又密的淡金黄色或棕褐色皮毛,能够很好地抵御寒冷,是绝佳的抗寒“神装”,让羚牛完全可以无惧冬天。
川金丝猴
图:寻觅秦岭
秦岭山脉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北边界,它们要在这里度过寒冷、漫长、叶子短缺的冰雪冬季。相比于冷,没有食物来源可能才是它们过冬的最大威胁。
图:寻觅秦岭
但生活在秦岭的金丝猴们,并不会采取减少活动的“猫冬”行为过冬,反而比其他季节还要活动频繁,经测算,它们在冬季能消耗两倍于春季的能量。
朱鹮
图:陕西自然博物馆
朱鹮不能简单地说是喜冷或者喜热,它们大多生活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这里的鱼、蛙等可用来觅食。
图:石铜钢
但寒冷的冬季,会使朱鹮的觅食受到威胁,所以尽管它们逐渐演化成留鸟,但目前仍保留着短距离迁徙的习性,即每年冬季活动向气温较高的低海拔地区转移,繁殖季节再回到高海拔地区。
无论是“喜冷派”还是“怕冷帮”
生活在秦岭的“国宝”们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自然界的挑战
展现着这片山脉的鲜活气息
让我们在感受着冬季寒风的同时
一起期待它们的故事吧
来源:西安秦岭保护
与秦岭相关的阅读
秦岭“南北界线”一目了然(12月20日(采访),网友在飞机上拍摄下秦岭分隔“湿热”与“干冷”的画面。“南北分界线”清晰可见。...)
秦岭里的大熊猫也要“贴秋膘”(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霜降已至,秋意渐浓,昼夜节律与气候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开始添衣、贴秋膘,而生活在秦岭的国宝大熊猫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大熊猫也要“贴秋膘”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几乎完全以竹子为生。...)
秦岭遇险获救者:躺垃圾堆里等救援(10月21日,陕西西安。多位网友发帖称,有10余人在秦岭冰晶顶遇险。据了解,共有3拨人从野路夜爬冰晶顶想次日早上看云海,在途中天气突变遇险。救援人员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努力,成功救出部分被困人员。此次事件中有一对年轻情侣,已不幸遇难。...)
秦岭失联两女子被找到 1人无生命体(极目新闻记者 谢茂两名女子在秦岭失联多日,多支救援队参与救援。3月5日,极目新闻(报料邮箱:jimu1701@163.com)记者从宁陕县有关部门获悉,两名失联驴友于3月4日下午4时许被找到,其中一人已无生命体征。...)
秦岭失联两女子被找到 1人无生命体(据知情人士透露,救援队根据脚印向前搜寻时,幸存驴友听到了动静,用最后一丝力气吹了一声口哨,队员才确定了这名驴友的位置。...)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强调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极秦岭站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公司回应为裁员从CBD搬进秦岭山区(近日,有网友用户发视频爆料称,西安某广告公司为裁员不给补偿,将公司搬迁至秦岭脚下,因通勤太长、生活条件不便,十多名员工主动离职,但随后他们发现公司又搬回了市区。12月31日,该公司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公司经营困难,已告知搬到山里只是临时措施,没想到员工会离职。...)
秦岭夺命泥石流:死伤者不少为游客(目前已造成24人死亡、3人失联。8月11日上午,在西安上班的李立本看到天气预报: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短时内有大量降水,两小时降水量可能达到50毫米以上,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秦岭野生大熊猫与羚牛“对峙”画面(近日,在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桶梁,志愿者焦小轩与护林员一同巡护监测时,用手机记录下了一场秦岭野生大熊猫与羚牛为争夺领地而展开对峙的珍贵视频。...)
2岁男童在秦岭走失6天奇迹生还(7月4日陕西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镇青峰村这名两岁四个月男童丢失,6天时间里当地公安民警和广大干部群众持续搜寻,终于在7月10日上午找到走失的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