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九财经于2025年04月04日 21时28分17秒发现,再植绿 总书记关注的三个关键词热点,春日有约,植绿正当时。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畔,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
油松、金枝槐、美人梅、车梁木、杜仲、元宝枫……一棵棵树苗迎风挺立,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见证着久久为功的坚持。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一组数据亮出不断增厚的“绿色家底”: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
成绩来之不易,“同时要看到,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在植树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清醒指出。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要求“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更加注重“提质”、更加注重“兴业”、更加注重“利民”。
三个“更加注重”,为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明方向、划重点。
“提质”,着眼的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有量的扩张,更需注重质的提高,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
这次植树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兴业”,把握的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在去年的植树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绿”并举的重要理念,“兴绿”正是其中之一。
从“兴绿”到“兴业”,理念一以贯之。如何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特别强调“改革”二字,指出要“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
一项林改,“唤醒沉睡的群山”。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主导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助力“青山变金山”。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三明。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听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介绍后,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利民”,正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初心。
“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植树造林,“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人民”二字重千钧。
“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2024年,开工建设“口袋公园”6200余个,建设城市绿道7300余公里。
“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如今,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义务植树是全民行动,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和煦春风中,一以贯之的行动、殷切深远的嘱托,汇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策划:杜尚泽
撰文:谢磊、李建广
海报:田兴洲
编辑:闫俏秀
校检:刘若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网友看法
1、网友栳樵: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2、网友小宇VIOG:一以贯之的行动、殷切深远的嘱托,汇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赞][赞][赞]
3、网友绿水青山理想家园: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为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
与总书记相关的阅读
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几个月间,王宝维的房子从山坡下挪到了高地上,心情也从谷底跃上了山顶——2024年8月,他家房子在洪灾中被淹,大半辈子攒下的家当没剩下啥。眼下,他在温暖宽敞的新居里迎接新年,“没想到新房子建得这么快这么好,没想到能在新房子里接待总书记!...)
跟着总书记 走进古城老街(跟着总书记,走进古城老街...)
总书记在丽江考察这一幕好温馨(“能不能邀请您来喝杯咖啡?”“云南咖啡还是代表中国的。”习近平在丽江考察调研,和当地市民、游客热情打招呼,这一幕温馨又暖心!...)
跟着总书记足迹“瞰”林海(跟着总书记足迹“瞰”林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阿尔山林区到塞罕坝,从八步沙林场到南海广袤的红树林…一棵棵树,一片片林,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和谐的深深牵挂。...)
总书记三场团组活动强调同一个关键(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命题,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总书记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总书记两会上的民生关切(每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我们撷取其中一些镜头,一起重温总书记的民生关切,感受“民生答卷”里的新变化。...)
这一年,总书记的惦念与牵挂(2024年的这一幕幕,亲切温暖!一次次交谈互动中,一句句叮咛关切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不变的牵挂。...)
总书记最深的牵挂(“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时刻记挂群众冷暖,看乡村、到社区、入企业、进校园,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一件件民生“小事”,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念兹在兹是人民。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民生为大,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2024,总书记同人民在一起(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着中华文明的古与今,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身体力行推动中华文化再铸辉煌。看人,见传承。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他走进泥人张店铺,一件件作品神形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