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0月11日 12时01分59秒发现,多所高校研究生扩招背后热点,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预报名姗姗来迟,于10月9日启动。
随着教育部官网10月8日发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今年的招生政策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有专家指出,预报名推迟的最主要原因只是考试大纲发布推迟。
但广大考生确实面临一个重要节点。2024年研考报名人数意外下降之后,随着不久前1924个新硕士点获批,2025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或将继续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25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发现,2025年招生计划总数增长3.74%,超过上年增幅。
一涨一落之间,考研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显。一方面,考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获批硕士点,却面临招生难。
图片来源:IC photo
多所高校研究生扩招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招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
2025年招生前景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机选取25所高校,其中包括10所“985”高校、3所“211”高校,以及12所地方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
梳理25所高校招生简章公布的招生计划发现,拟招生人数共96139人,增长3.74%,超过了上年2.62%的增速。
这25所高校中,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扩招的有19所。
有的高校2025年扩招力度较大,比如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分别拟扩招500人。有的高校扩招表述谨慎,比如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招生计划为“约7000名”,2025年改为“7000多名”。
2025年研究生扩招的重要原因是,今年8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新增了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从现实看,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确实可以解决诸多现实难题,包括满足更多学生读研的需求,也可应对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满足更多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需求;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推进中国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强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研究生扩招已有明确政策信号。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9月20日撰文指出,要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更多是学科专业招生结构的调整。
比如,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66个学术学位专业、33个专业学位类别招收硕士生,比2024年增加了3个学术学位专业及4个专业学位类别,但招生计划却保持不变,均为约4300人。但2024年与2023年相比,大幅减少了84个学术学位专业,招生计划却只减少了200人。
可见,调整完善学位类型、学科结构更为高校所看重,招生规模变化只是其连带影响。
此次新增硕士点数量靠前的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其中,淮阴师范学院新增数量最多,为15个;其次是大连民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和台州学院,各新增14个;绍兴文理学院新增12个。
但这些高校扩招规模有限。淮阴师范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的招生计划分别只增加135、54人,南京工程学院的招生计划与去年持平,绍兴文理学院的招生计划反而减少了88人。
当然,招生简章公布的招生计划尚未经过教育部批准;按照惯例,那些招生情况较好的高校,实际录取人数往往超过招生计划。研究生虽然持续扩招,但受制于培养能力等,扩招尺度相对谨慎。
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生教育扩招规模必须适度,必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考研的结构化矛盾
对于考生来说,研究生扩招会是好消息吗?
从过往来看,不管是招生规模扩大,还是报名人数下降,都没有减轻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
2024年研考,全国共有438万人报名,在连增8年后意外下降,比上年减少36万人,下降约7.6%。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报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2024年研考国家线却不降反升。这意味着,参加2024年研考的人数反而比上年是增多的。在接下来几年的研考中,报名人数可能会继续下降,但有效考生人数可能会持续增加,国家线很可能继续上涨。”考研规划专家甘源说。
考研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高考化特征。
甘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考研高考化,一方面表现在考研备考的扎实程度要向高考看齐,该做卷子就做卷子,该背诵就得背诵,另一方面表现在考研从考生的个人行为变成家庭行为,全家齐上阵,保障考生备考。”
熊丙奇认为,在考研高考化趋势下,很多考研学生只关注考研核心科目的学习,非考研科目则被边缘化。如果这一趋势加剧,中国整体教育,从基础教育到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可能应试化。
但考研高考化只是考研结构化矛盾的一方面,考研竞争激烈只是名校竞争激烈,大量地方高校却面临招生难。
“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初试过线人数也少,要靠调剂才能招满计划人数,有时甚至完不成招生指标。”南方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吴江说。
今年新增的1924个硕士点,很多就分布在这样的地方高校。“第一年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它的层次一般不会高,很多考生对这些学校和硕士点不了解,也不敢报考。”甘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招生,是摆在吴江面前的重大任务。“我们千方百计吸引本校本科生报考,同时努力留住第一志愿考生。”他说。
吴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本校本科生留下来读研。对此,高校往往会提前、精准进行宣传,并给予本校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优先选导师、发放高额新生奖学金等优惠。
“对于第一志愿考生,也会给予一定保障。比如,对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考生分组复试,第一志愿考生复试完后,再把剩余的录取名额用于调剂考生复试。”他说。
将个人发展放在首位
到一所不知名的地方高校读研究生,甚至是逆向考研,值不值?
实际上,有些学生读研实属无奈。“随着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时提出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专科生就胜任的工作岗位,现在要求应聘者必须有本科甚至硕士学位。”熊丙奇说。
甘源也认为,“如果把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标准,就要保证稀缺性。”
熊丙奇指出,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同龄人中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非大学生,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就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必须调整为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一些新的迹象正在形成趋势。绍兴文理学院201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第一年只招生50人,到2024年招生人数增长至804人。与此同时,报考人数和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也持续增长。近年来,每年还能招收到十几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逆向考研考生。
绍兴市2023年GDP达7791亿元,2023年末在册市场主体77.93万户。而绍兴文理学院是绍兴市唯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2024年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6.27%。
显然,在这里读书有在一些中西部大城市读书所没有的优势。“绍兴文理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每年学费8000元,但是在国家和学校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下,可以保证每名学生冲抵学费之后,每个月还有比较稳定的生活补助,在这里学习、生活不会有太大压力。毕业生在绍兴市的就业也不用太过发愁。”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梁奇锋在招生宣讲会上说。
今年,绍兴文理学院获批新增12个硕士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获批新增10个以上硕士点的高校中,有56%的高校位于经济较发达、就业状况较好的江苏、浙江两省,有近70%的高校位于东部地区。
随着一般高校的扩招规模大于“985”“211”高校,逆向考研还将存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取的25所高校中,地方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2025年招生计划增长5.44%,超过了“985”高校的3.2%和“211”高校的3.51%。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维家近日指出,追求更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职场适应力、事业发展力是学生的现实需要;就业压力大,就业门槛高,也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客观来看,选择逆向考研不过是学生将个人发展放在了首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网友看法
1、网友潇洒白云a:教育大国,同时也是失业大国[捂脸]
与所高校相关的阅读
多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倒挂”(兰州大学日前发文宣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近年来,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在2019年研究生年度招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校方认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总量超过本科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一步。...)
多所高校校长为高考生送祝福(6月7日,2024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全国1342万考生奔赴考场。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内众多大学校长纷纷为高考考生送上祝福,并欢迎考生报考本校。例如,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说:“2024年高考在即,收获在望!...)
多所高校学生因挂床帘被实名通报(一席床帘,两方世界。4月23日以来,高校床帘的去留问题再受关注。对于部分大学禁止寝室悬挂床帘的要求,舆论有赞有弹。...)
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已开工建设(中新网2月27日电 27日,国新办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会上表示,我们坚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疏解工作。...)
山东多所高校提供灾后临时困难补助(近期,云南镇雄山体滑坡、新疆乌什县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及周边人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突发自然灾害牵动人心,为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切实保障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山东已有多所高校发布紧急通知,为受影响的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
多所高校官宣“开园”(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教育部拟同意山东这两所高校更名(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济南报道11月6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公示,宣布拟同意潍坊医学院更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滨州学院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公示时间为2023年11月6日至11月10日。这则消息也意味着此前盛传的上述两所学校更名的说法正式落地。...)
雄安新区与150所高校签合作意向书(据央视新闻,10月28日,雄安新区举办“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雄安新区2023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布,雄安新区与150所高校签订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书,23个校企、校地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
“蓉火”在四所高校传递(7月8日,成都大运会火炬交给火炬传递成都站四川师范大学第一棒火炬手张魏。...)
高考期间多所高校学生不得请假离校(6月5日,高考前夕,南都记者从全国多所高校获悉,为维护高考正常秩序,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试安全,2023年高考期间高校学生不得请假离校,坚决杜绝高校学生违规参加高考或替考。南都多次针对组织考试作弊、替考等乱象进行起底调查,相关报道还曾推动此类行为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