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九财经于2024年12月20日 08时05分36秒发现,神经科学家洛戈塞蒂斯获俄维佐夫奖热点,【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2月19日报道,一位离开欧洲加入中国一研究中心的著名神经科学家洛戈塞蒂斯(Nikos Logothetis)凭借在实时无创大脑活动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俄罗斯未来技术领域最高奖项维佐夫奖(Vyzov Prize),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非俄罗斯籍专家。
报道称,洛戈塞蒂斯目前担任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该研究中心位于上海市松江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成立。
“Vyzov”在俄语中是“挑战”的意思。据《印度时报》报道,维佐夫奖常被称为“俄罗斯的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该奖项共有五个类别,洛戈塞蒂斯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使其荣获维佐夫奖发现类别的荣誉。
据报道,洛戈塞蒂斯出生于土耳其,2022年加入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在此之前,洛戈塞蒂斯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担任认知过程主任。他还曾在英国和美国任职,是多个学会和协会的成员。
洛戈塞蒂斯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此前,他因涉嫌在使用猴子进行研究期间违反动物福利法规而在德国被告上法庭。他曾被指控未及时安乐死实验室中的三只猴子,然而事实是,其中两只猴子在接受治疗后康复,另一只因治疗无效不得不被安乐死。2018年,所有指控均被驳回。
虽然他获准继续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继续研究,但他与欧洲和美国的动物活动家们都有过许多“糟糕和不愉快的时刻”。洛戈塞蒂斯和他的家人还遭受了死亡威胁和侮辱。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在中国继续他的研究。
洛戈塞蒂斯 《南华早报》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阶段。”他称,中国科技的发展令人非常印象深刻,中国也希望扩大科学研究,并对此予以支持。神经科学研究“绝对是一个优先领域”。
洛戈塞蒂斯称,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未来可能会与俄罗斯和其他国际研究人员展开合作。
根据该中心网站介绍,其任务是将大脑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同时监测不同的大脑区域,努力了解感知和刺激的影响。
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灵长类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顶尖脑科学研究机构和国际脑科学人才的汇聚地,提升中国脑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当我开始研究时,我惊讶地发现,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fMRI信号。”洛戈塞蒂斯说。
维佐夫基金会称,洛戈塞蒂斯的研究有望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为抑郁症和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新方法。
洛戈塞蒂斯表示,赢得国际奖项非常令人惊喜,今年,该奖项共收到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科学家的提名。
他在回顾研究时表示,他最初的兴趣是研究感知和意识,特别是大脑的哪些部分被视觉刺激激活。
这种最初的兴趣促成了他对双稳态感知的研究。双稳态感知是指视觉系统在面对具有两种可能解释的模糊刺激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知觉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会在视觉刺激不变的情况下自发切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黑底白身的花瓶也可以被看成是两张侧脸。
黑底白身的花瓶也可以被看成是两张侧脸 《南华早报》
洛戈塞蒂斯说,这为使用fMRI直接记录单个神经元或小群体神经元的活动,同时检测整个大脑的活动开辟了可能性,从而使得研究局部大脑变化如何影响整个大脑成为可能。“这将使得许多你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变得可以被感知和理解。”
报道称,洛戈塞蒂斯是首位获得维佐夫奖发现类的非俄罗斯籍专家。
维佐夫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奥加诺夫(Artem Oganov)说,设立这一国际奖项的原因是“科学不应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且与其他许多奖项不同,因为科学家可以进行自我提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看法
1、网友思者纵横:我们中国现在也是需要全世界的科技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 还是要下一些大力气的![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2、网友才思敏捷梦想家pC:在平安祥和大神州可以海纳百川,还可大展宏图[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3、网友寻真追实:中华盛世,极需人才。
4、网友天蓝蓝喜事多:全世界小国的科学家都会奔中国而来,为了生命的安全,为了家人的安全,来中国是唯一的选择,在中国最安全,生活康宁,幸福爆棚
5、网友将军与公主:若真,甚好![加油加油]
6、网友无忧的旭日NNc:[赞][赞][赞]
7、网友景文武:[赞][赞][赞]。
8、网友真诚海燕91a:,
9、网友杨德华5142717985:转发了
与科学家相关的阅读
科学家称切尔诺贝利附近的狗已变异(近日,美国的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遗址附近的流浪狗展现出对辐射、重金属和污染的免疫力。科学家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116只流浪狗身上采集血液样本,发现两个种群在基因上与周边狗存在显著差异,已适应长期暴露于有毒环境。...)
3人参与刺杀伊朗核科学家被判死刑(伊朗当地媒体当地时间5日报道称,伊朗一家法院当天判处3人死刑,罪名是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以及参与2020年暗杀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的行动。伊朗司法部门发言人贾汉吉尔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当地法院一审判处3人死刑后,此案件目前处于上诉阶段。...)
科学家确定约70%的陨石来源(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唐志强)当人们在夜晚仰望天空时或许会看到流星坠落的闪光轨迹。流星体如果没在大气层内燃尽,坠落地面后就成为陨石。这些“天外来客”是从哪里飞到地球的?目前人类已知的陨石有7万多颗。此前科学界根据它们的构成判定,其中约有6%来自月球、火星和灶神星。...)
我国科学家对月壤的研究取得进展(今天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介绍,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获得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月球样品。...)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3位科学家分享(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一半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大卫·贝克 (David Baker),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伦敦人工智能公司谷歌DeepMind公司的丹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
我国科学家完成超导太赫兹通信实验(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青藏高原成功实现了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将高灵敏度太赫兹超导接收机技术成功应用于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64年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破滚滚浓烟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视频制作:总台空天逐梦融媒体创意工作室)巍巍中华、屹立东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创造奇迹的人们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无数年轻人学成归来无数科学家隐姓埋名在极其困难的环境...)
曝数百名俄科学家将被迫离开瑞士(今日俄罗斯电视台9月20日援引《自然》杂志的消息报道称,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将于今年12月1日终止与俄罗斯的合作协议,并禁止所有与俄罗斯有关的科学家进入其场所。...)
34岁青年科学家李海增突发心梗逝世(澎湃新闻记者从李海增教授亲友处获悉,知名青年科学家、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教授,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8月29日在青岛逝世,终年34岁。...)
华裔女科学家在美遭审查后自杀(“中国出生的神经科学家吴瑛失去了她的美国实验室,然后,她失去了生命。”香港《南华早报》8月31日以此为题,报道了美国华裔科学家吴瑛的悲剧故事。吴瑛是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教授。据伊利诺伊州库克县的记录,吴瑛于当地时间7月10日在她位于芝加哥的家中自杀身亡。...)